⚠️ 科技界突发巨变!下一个风口,你绝对想不到!

2025-03-16 19:34:06 区块链行业趋势 author

引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的惊艳亮相,以及数字技术加持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屡创票房佳绩,无不预示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巨大潜力。如何进一步激发这两大引擎的活力,让科技之花在产业沃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立足行业实践,深入探讨这一热点议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建言献策,共同描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伟蓝图。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驱动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产业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雷军:坚持底层技术创新,实现效率与体验提升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认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强调,要坚定推进高端化,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只有坚持底层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转化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

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表示,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夯实技术根基;另一方面,更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钟宝申:以原创技术为核心,打破技术壁垒,抢占产业主导权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结合自身在光伏产业的实践经验,强调要坚定支持技术创新和原创技术,着力在关键领域打破技术壁垒。他建议,应以原创技术为核心,大力支持“产业链主”和“生态圈主”发展,发挥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助推形成国际标准,抢占技术话语权,巩固产业主导权。

郑月明:民营企业应走自主创新之路,把握市场机遇,提升“含新量”

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指出,民营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要力量,贡献了超过70%的创新成果。他强调,面对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需求,民营企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找准自身定位,重视“含新量”。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都离不开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

钟章队:协同创新生态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关键

作为国内轨道交通移动通信领域的顶级专家,钟章队委员长期关注并深耕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他表示,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上,铁路行业由国铁集团主导推动,近年来铁路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这得益于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

周鸿祎:开源生态促进创新,大模型驱动科技进步

年初,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开发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惊艳全球,引发社会讨论热潮。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大模型正加速走进百行千业,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力量。DeepSeek的开源生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将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标准。“开源一旦形成气候,一定能战胜闭源。”

陆铭:学习杭州的“放手”,将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

在钟章队看来,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出圈,也印证了协同创新生态的重要性。他表示,无论是资本运作、市场运行,还是政府服务,杭州都做得很好,在制度创新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则认为,创新没有模板,越是前沿创新领域,创新的偶然性和未知性就越强。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学的,并不是在某一个赛道上去重复杭州经验,而是要学会杭州的“放手”,把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

以数智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中国经济最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正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刘庆峰:人工智能重构国计民生,构建国产算力生态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重构教育、就业、医疗等国计民生领域。“讯飞星火大模型创新实践表明,基于国产算力底座开展大模型训练和算法创新是可行的,构建真正基于国产算力软硬件协同的生态体系恰逢其时。”

徐冠巨:民营企业应拥抱人工智能,通过模式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效应

作为一名多年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的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民营企业身处全球舞台,科技创新是发展之基、动力之源。基于这样的判断,徐冠巨认为,民营企业应主动变革创新,拥抱人工智能。一方面,在企业各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助力企业向新而行;另一方面,通过模式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效应,利用制造优势、平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曹鹏:新型实体企业赋能产业链,推动数字化转型

“新型实体企业兼具实体产业基础和先进数字技术能力,可有效发挥技术外溢效应,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千行百业降本增效提质的基础设施。”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表示。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数实融合案例,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并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助力传统企业转型。

南存辉:能源产业数智化转型,培育绿色低碳新业态

当前,能源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速。结合在企业一线的探索和对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不断推进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转型,将成为电力新能源行业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融合,不断培育具备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属性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准定位、持续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奔涌提供有力支撑。”

总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共绘发展新蓝图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是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双翼。代表委员们从各自领域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以及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他们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壮丽图景。展望未来,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融合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