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惊天反转!肥猪跌落神坛,标猪逆袭上位,真相竟是…

2025-03-18 1:33:15 价值储存手段 author

导语:肥猪与标猪价差收窄分析

近期,生猪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原本高企的肥猪与标猪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种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市场供应层面的调整,也有需求端偏好的转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市场走向进行展望。

市场现象:肥标价差止涨下滑

数据分析:肥标价差具体变化

截至3月6日,全国范围内肥猪与标猪的平均价差为每公斤0.99元,与月初相比下降了0.14元/公斤,跌幅达到12.38%。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前期肥标价差持续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并开始出现回落。

原因解读:大猪供应增加与标猪出栏放缓

2月份,由于大猪供应相对紧张,而市场对大猪仍有一定需求,导致肥标价差维持在高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养殖户普遍采取了压栏增重以及二次育肥等措施,直接导致了目前市场上大猪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对大猪价格形成了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进入3月初,养殖户出栏标猪的速度有所放缓,导致标猪供应持续偏紧,对标猪价格形成了支撑,限制了其下跌空间。

后期预测:价差或将继续收窄

由于大猪供应持续增加,其价格表现疲软;而标猪供应受限,价格跌幅有限。多种因素叠加,使得肥标价差进一步收窄。卓创资讯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肥标价差或将继续呈现缩小趋势。

大猪供应增加的原因

前期压栏增重及二次育肥的影响

2月份肥标价差处于高位,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了养殖户的行为。一方面,养殖户选择将已经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继续饲养,以增加其体重;另一方面,一些二次育肥户也积极补栏,进一步增加了大猪的潜在供应量。这些前期行为的累积效应,导致目前140公斤以上体重段的猪源明显增加。

气温回升对屠宰企业采购策略的影响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屠宰企业开始调整其采购策略,对大猪的采购变得更加谨慎。这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不利于大猪胴体的储存和运输,且消费者对肥肉的需求也有所下降。

市场反应:大猪价格承压下滑

由于大猪现货供应增加,加上屠宰企业采购心态谨慎,导致大猪价格承压下滑。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了价格上。

标猪价格支撑因素

屠宰企业需求疲软

当前,白条肉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导致屠宰企业的屠宰量未能出现显著回升,整体生猪需求表现疲软。需求端的疲软对猪价构成了一定的拖累。

月初养殖端出栏节奏放缓

进入3月初,许多养殖企业选择放缓出栏节奏,导致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相对有限。这种供应端的收缩对猪价形成了一定的支撑。

数据支撑:样本企业日均出栏量下滑

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样本企业的日均出栏量为15.92万头,较2月底前一周下滑0.36万头,跌幅为2.21%。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月初养殖端出栏速度放缓的趋势。

虽然需求端表现不佳,但供应端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需求疲软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本周猪价虽有所下跌,但跌幅相对有限。

总结:供需关系影响下的肥标价差

大猪与标猪的价格博弈

大猪价格因供应增加而持续疲软,而标猪价格则因上游出栏量减少而下滑空间有限。这种大猪与标猪之间的价格博弈,是导致肥标价差逐步缩小的直接原因。

市场预期与未来趋势

市场对未来气温回暖后屠宰企业减少大猪采购的预期,以及养殖企业可能加速出栏大猪的行为,都加剧了当前肥标价差收窄的趋势。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会继续延续。

未来展望:肥标价差或进一步缩小

气温回暖的影响

随着气温逐步回暖,市场普遍预期屠宰企业将会调整其收购策略,减少对大猪的采购比例。这种预期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出栏决策。

养殖企业出栏策略调整

为了避免未来大猪价格进一步下跌,养殖企业可能会选择加速出栏大猪,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大猪供应进一步增加,对大猪价格形成更大的下行压力。

卓创资讯的预测

根据卓创资讯的分析,综合考虑供需两方面的因素,预计未来肥标价差仍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养殖户和相关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