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是馅饼还是陷阱?车企血拼,韭菜遭殃!

2025-03-14 19:43:39 比特币生态系统 author

智驾“平权”背后的隐忧:一场被营销裹挟的技术竞赛?

近年来,“智驾”无疑成了车市最火热的关键词。从最早小鹏、埃安的“智驾下沉”,到后来长安、比亚迪、吉利等巨头的“智驾普及”,再到特斯拉FSD入华的“鲶鱼效应”,仿佛一夜之间,汽车的价值天平从“价格”倾斜到了“智能”。不少人乐观地将2025年视为“智驾元年”,认为高阶智能驾驶将迅速普及。

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智驾平权”运动中,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丝警惕和批判性的思考?

智驾“平权”:看似普惠,实则暗流涌动

不可否认,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便捷、更智能的驾驶体验。想象一下,能够自动识别红绿灯、轻松通过拥堵路口的车辆,无疑会大大减轻驾驶员的负担。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所说,技术的进步和车企的竞争,正在倒逼智能驾驶从高端市场走向主流市场。

但仔细分析各家车企的“智驾普及”战略,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吉利发布“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声称要实现智驾“平权”与“安全”;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起全系标配智驾接口,甚至要将智驾覆盖到10万元级车型;比亚迪更是放出豪言,要让高阶智驾成为像安全带一样的“标配”。

这些看似美好的愿景,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场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们争相推出更低价格、更高配置的智驾车型,目的只有一个:抢占市场份额,赢得用户青睐。然而,在这种“军备竞赛”式的竞争中,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技术的成熟度是否跟得上市场扩张的速度?消费者是否真正理解了“高阶智驾”的含义,以及它所带来的风险?

“高阶智驾”:一个被模糊的概念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阶智驾”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华为余承东就曾公开批评,混淆高阶智驾概念,把最基础的智能辅助驾驶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目前行业内对“高阶智驾”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更没有相关的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高阶智驾”相当于L2+级别,也就是在L2级驾驶辅助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更高级的功能。这意味着,所谓的“高阶智驾”,仍然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驾驶员仍然需要全程监控驾驶,并在必要时进行接管。

然而,在车企的营销宣传中,“高阶智驾”往往被过度包装,甚至被暗示为“自动驾驶”,这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车辆可以完全代替人来驾驶。这种错误的认知,无疑会增加驾驶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在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在法律责任的划分上也存在诸多争议。德国就曾在2022年发生过一起L3级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的案例(来源:ADAC官网报告,需自行搜索),引发了关于自动驾驶安全性和责任归属的广泛讨论。

智驾“平权”:安全才是底线

智驾技术的发展,无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驾驶仍然是一项新兴技术,它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追求智驾“平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安全,确保消费者能够真正理解智驾技术的局限性,并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高阶智驾”的定义和使用,避免车企过度营销,误导消费者。车企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测试,确保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和成本。消费者也应该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自动驾驶”的宣传,时刻保持警惕,安全驾驶。

智驾“平权”固然重要,但安全才是底线。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智驾技术带来的美好未来。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