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关于海尔消费金融(以下简称“海尔消金”)被列为被执行人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阵涟漪。虽然这起执行标的金额高达4.49亿元的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乌龙”,源于衡水银行与北京连珠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同业拆借纠纷,但它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消费金融行业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海尔消金在公开场合,特别是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总是竭力塑造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2024年的报告就宣称其“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但现实情况却与这份“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黑猫投诉平台上的超过12000条投诉,像一块块伤疤,揭露了海尔消金在催收环节可能存在的“暴力”问题。消费者控诉的“无休止的骚扰、恐吓与威胁”,并非孤例,而是呈现出一种普遍趋势。一位消费者在3月初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逾期,随即遭遇了密集电话轰炸,甚至影响到了其家人朋友的正常生活。这种催收方式,与其标榜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投诉并非个案,而是折射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欠缺。
除了催收问题,高利率也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海尔消金的贷款年利率竟然高达36%,远超国家规定的上限。这种“高利贷”式的利率,无疑给借款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通过裁判文书网查阅相关案例,我们更能窥见海尔消金在利率问题上的“精明”。在案号为(2024)云0103民初17284号的判决书中,除了23.9994%的年利率,还附加了滞纳金和罚息等条款。如果借款人逾期,不仅要支付最低30元的滞纳金,还要承担高达合同利率50%的罚息。这种“利滚利”的模式,让原本就资金紧张的借款人雪上加霜。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案件中,海尔消金甚至通过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公司,来规避法律对于高利率的限制。例如,在案号为(2024)川1002民初3706号的案件中,借款人最终面对的年化利率高达35.9985%。而接手债权的湖州合景科技合伙企业,还会继续收取滞纳金和违约金,进一步加重借款人的负担。
这种种手段,让人不禁质疑海尔消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是否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个被高息“陷阱”困扰的家庭。
不可否认,海尔消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增长。从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其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硬币总有两面。海尔消金的不良贷款率也在逐年攀升,从2021年末的2.06%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末的2.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或许意味着,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海尔消金在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Fetch.AI(FET)价格看涨Fetch.AI(...
今日创业板指上涨0.5%,深证100、深证50指数也分别上涨0.6%...
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20日召开了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
歌华有线近日宣布在北京地区进行3000台插入式微型机顶盒试点工作,引...
dappOS项目代币即将发布,预计将在币安交易所进行首发。该代币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