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年报“高质量”成色几何?警惕规模扩张下的风险暗涌

2025-05-06 2:44:04 综合金融 author

成都银行发布2024年报,乍看之下,一份亮眼的数据映入眼帘:资产总额突破12500亿元,营收净利双双增长,不良贷款率更是低至0.66%。表面上,这是一份“高质量答卷”,似乎展现了成都银行在逆周期环境下的强大韧性。但仔细审视,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份“高质量”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数据繁荣背后的隐忧:虚胖的增长?

诚然,成都银行在规模上取得了显著增长,但这是否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也同样优秀?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大背景下,银行的增长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成都银行是否为了追求规模扩张而过度承担了风险?那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是否隐藏着信贷结构的扭曲、风险管理的疏忽,甚至是监管套利的猫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才能看清这增长的真实面目,避免被表面繁荣所迷惑。或许,这只是银行在一场豪赌,赌的是未来经济形势的好转,赌的是监管政策的宽松,赌的是自己能够侥幸逃脱周期性危机的宿命。

成都银行2024年报呈现的“双增长”数据,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欣欣向荣的错觉。但深入分析,我们不得不质疑: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又是否可持续?规模扩张的背后,是利润率的下滑还是真正的盈利能力提升?不良贷款率的连年下降,又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更严格的风控,还是通过其他更“巧妙”的手段?

营收净利的“双增长”:数字游戏还是真实实力?

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固然可喜,但我们需要追问增长的来源。这种增长是源于核心业务的拓展,还是依赖于高风险的投资?是源于效率的提升,还是依赖于规模的扩张?在高杠杆的金融行业,规模的扩张往往会掩盖真实的风险。如果成都银行的增长仅仅是依赖于信贷规模的扩张,那么一旦经济形势逆转,这些增长将很快化为泡影。ROE(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亮眼,但也要警惕其是否是通过牺牲资产质量或承担更高风险换来的。

不良贷款率的“九年连降”:风险真的被控制了吗?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连年下降,乍看之下是风控能力的提升。然而,我们也要警惕银行是否通过各种手段,例如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来掩盖真实的不良资产。甚至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向外转移不良资产的情况?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也可能是由于分母(贷款总额)的快速增长所致,而并非分子(不良贷款额)的真正减少。我们需要更透明的数据,更详细的披露,才能判断成都银行是否真正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还是仅仅在玩一场数字游戏。 成都银行将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紧密捆绑,这既是机遇,也可能是陷阱。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区域经济的确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过度依赖特定区域,也意味着成都银行将自身的命运与该区域的经济周期紧密相连。一旦区域经济出现问题,成都银行也将难以独善其身。这种“深耕”究竟是战略高地,还是舒适区陷阱?

重大战略的“融入”:机遇还是被绑架?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无疑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我们也要警惕,这种“融入”是否变成了被动接受,甚至是“被绑架”。银行是否在缺乏充分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为一些高风险、低回报的项目提供融资?是否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负担?如果成都银行的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特定行业或项目,一旦这些行业或项目出现问题,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产业体系的“支持”:普惠还是定向输血?

成都银行声称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润园惠企”等行动,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我们需要追问,这种“支持”是否真正惠及了所有企业,还是仅仅是对某些特定企业的“定向输血”?是否存在选择性扶持,甚至利益输送的情况?如果成都银行的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那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将难以得到满足。这不仅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会增加银行自身的风险。

“三大护城河”:固步自封还是差异化竞争?

成都银行提出要拓宽掘深政金业务、实体业务、零售负债业务的“三大护城河”,这似乎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战略。但如果这“三大护城河”仅仅是银行固守传统业务领域的借口,那么成都银行将难以适应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拓展新的业务模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仅仅是固步自封,那么所谓的“护城河”最终将变成阻碍自身发展的壁垒。

成都银行积极践行“五大特色金融行动”,试图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但这些行动究竟是真正的创新,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成都银行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又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科技金融:谁在为创新买单?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科技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成都银行声称要通过“融资融智”赋能科技企业成长,但这种赋能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银行是否愿意承担科技创新带来的高风险?还是仅仅将科技金融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选择性地扶持一些“明星企业”?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建立专业的科技金融团队,开发专门的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真正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否则,所谓的科技金融,最终只会变成一场“风险投资”,而为创新买单的,最终还是广大的储户。

绿色金融:环保是面具还是动力?

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绿色金融成为了各家银行争相追逐的热点。成都银行声称要以低碳引领,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但这种“绿色”究竟是真环保,还是仅仅为了迎合政策,获取补贴?银行是否在认真评估项目的环境效益,避免“洗绿”行为?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真正将环保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装点门面的“面具”。

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的蜜糖还是砒霜?

普惠金融旨在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成都银行声称要构建“园区+金融+场景”普惠金融服务生态,但这种“普惠”是否真正惠及了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银行是否在降低贷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还是仅仅为了完成指标,将高风险贷款强加给小微企业?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提供专业的金融辅导,帮助小微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真正让普惠金融成为小微企业的“蜜糖”,而不是压垮它们的“砒霜”。

养老金融:夕阳产业的最后捞金机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融成为了一个新的市场。成都银行声称要搭建“网点+云端+泛金融”链式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但这种服务是否真正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银行是否在销售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的弱点?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加强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普及,提供安全稳健的理财产品,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真正为老年人提供安心可靠的金融服务,而不是将养老金融作为夕阳产业的最后捞金机会。

数字金融:效率提升还是数据奴役?

数字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成都银行通过数字金融赋能加速转型发展,提升效率和客户体验。但这种“数字化”是否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银行是否过度依赖数据,忽视了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是否滥用客户数据,侵犯客户隐私?我们需要看到,成都银行是否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完善的算法伦理规范,确保数字金融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客户,而不是将客户变成数据的“奴隶”。

成都银行试图用一份亮眼的年报来证明自身穿越周期的能力,但这更像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区域经济能够持续繁荣,赌的是监管政策不会收紧,赌的是自身能够躲过周期性危机的冲击。然而,金融行业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而风险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成都银行将自身的命运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它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急剧增加。所谓的“生存智慧”,很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与其将希望寄托于外部环境,不如将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只有真正建立起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无论多么漂亮的业绩答卷,都只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